映象网2025-10-29 17:19:39
每年农历九月九,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。此时,金秋送爽、丹桂飘香、枫叶正红,形成了登高、赏秋、晒秋、赏菊、插茱萸等重阳节习俗。这些民间习俗文化,表达着古人对美的感悟与理解,体现出古人对美的追求与执着,汇集成重阳节文化的美学意蕴。历经千百年的洗涤与积淀,重阳节文化成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。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,推动重阳节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既要挖掘重阳节文化背后蕴含的美学意蕴,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,让书写在历史长河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,让古老的中华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强大魅力。
一、登高览胜之美
重阳时节,登高远眺,游目骋怀,心旷神怡,秋色美景尽收眼底,览胜之美荡漾心头,愉悦之情荡漾心中。需要指出的是,重阳节登高或是登高山、或是登高楼、亦或是登高台等,没有明确规定。重阳节登高,不仅具有欣赏自然景色的览胜之美,还具有引发家国情怀的担当之情。因此,登高成为了重阳节盛行数千年的古老习俗之一。
登高是古人重阳节的传统习俗,故民间称重阳节为“登高节”。在传统文化中,重阳节登高习俗的具体由来,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:其一,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。古人认为,山岳接近天界,是通天意象的象征,体现对神明的敬畏;山顶是“天地柱”的具象化,被视为阴阳二气交汇的“天门”;九月初九登高,被视为升天成仙的最佳时节。久而久之,便成了重阳节登高习俗的源头之一。其二,源于躲避邪气。古人认为,重阳时节,天气逐降,地气渐升,易于流行瘟疫。此时登高游赏,远离尘世喧嚣,身处气场充盈、环境幽静、空气清新的高处,既可以强健体魄,又可以驱邪防疫,彰显着古人“天人合一”的意愿。其三,源于登高“辞青”。重阳节登山“辞青”,与古人三月上祀节郊外“踏青”相对应。西汉《西京杂记》载:“三月上巳,九月重阳,……就此祓禊登高。”既是说,三月上祀节与九月重阳节,处于季节交换之际,人容易患病。此时,人们倾室而出,一起郊外登高,驱邪避灾。其四,源于桓景避祸的故事。相传,东汉时期汝南人桓景接受仙人费长房的建议,在重阳节这天带领家人登山,因此避免了一场灾难。从此,后人世代效仿,形成了重阳节登高的风俗。虽然重阳节登高习俗的源头众说纷纭、不尽一致,但重阳节登高保留了传统的文化内涵,赋予了观赏自然景色的美学意蕴。重阳时节,无论与家人、朋友一起登高聚会、宴会、望远,观赏景色,放松心情,畅谈人生,既能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,又能感受华夏的璀璨文化,更能在人与自然的交融中获得一种视觉与心灵的审美体验。
每年农历九月九,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。此时,金秋送爽、丹桂飘香、枫叶正红,形成了登高、赏秋、晒秋、赏菊、插茱萸等重阳节习俗。这些民间习俗文化,表达着古人对美的感悟与理解,体现出古人对美的...
天不生仲尼,万古如长夜。2025年9月28日是至圣先师孔子2576周年诞辰。9月28日上午,林州市世纪学校组织全体师生,举行了纪念孔子诞辰2576周年活动。领读经典林州市世纪学校小学部...
中元节,俗称“鬼节”“施孤节”“亡者节”或“七月半”等,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。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(有些地方是七月十四日)中元节,人们要举行焚纸燃香、祭祖祈福、点放河灯等活动。长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