闪电动态2025-03-14 17:47:41
三国演义中,王允在诛杀董卓后,不仅没有使得东汉中兴,反而是被董卓的手下李傕郭汜二人击败,使得东汉局势彻底崩坏了,导致天下大乱。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,李傕与郭汜作为董卓麾下的两大悍将,凭借其骁勇善战和冷酷无情的手段,迅速崛起,成为左右朝局的关键人物。董卓死后,二人联手掌控长安,挟天子以令诸侯,权势滔天。他们的名字,一度成为恐惧与混乱的代名词。然而,李傕与郭汜究竟有多厉害?是凭借武力横行无忌,还是依靠权谋纵横捭阖?他们的崛起与覆灭,又为三国乱世增添了怎样的篇章?
军事能力强
李傕郭汜二人是董卓手下的领兵大将,军事能力非常不错,曾经合力击败过东汉名将朱儁!在王允的心目中,李傕郭汜二人就是董卓手下比较厉害的帮凶。
也正是因为李傕郭汜能力强,多次帮助董卓立下大功,所以王允十分痛恨他们,在诛杀董卓后,王允曾说其他人都可以赦免,就是不赦免李傕郭汜。
李傕郭汜二人听说王允拒绝了他们的投降,都十分害怕,准备解散军队各自逃命。不过手下谋士贾诩却劝住了他们,贾诩说:“此时若抛下军队独自逃命,那么随便一个小亭长就可以拿下他们。还不如组织军队,一起反攻长安,到时候若打下长安,就可以成就大业。就算打不下,再跑也不迟嘛。”李傕郭汜二人一琢磨,贾诩说得有理,那就起兵攻打长安吧。
李傕郭汜二人本就是西凉悍将,久经战阵,还是有点名声的。他们一带头,其他西凉军纷纷加入,很快就汇聚了一支大部队。而王允在听说西凉军打来时,立刻派出吕布迎战,吕布虽是天下第一猛将,但论军事能力,还是比不过李傕郭汜二人的。李傕郭汜没有选择和吕布硬碰硬,而且分兵袭扰,令吕布分身乏术,同时他们让张济樊稠领兵直奔长安。吕布听说西凉军已经到达了长安城外,急忙回援,结果被李傕郭汜尾随追杀,大败而逃。
由于王允的策略失当,长安城内出现了叛徒,打开了城门,放西凉军进入,李傕郭汜二人成功的占领了长安!
缺乏政治眼光
李傕郭汜虽然军事能力强,但很显然他二人是那种纯粹的军人,对政治是一窍不通!他二人打进长安后,天子在手,原本是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,不说做到曹操那种程度,就算做到董卓那样也是不错的。但是他二人显然不懂掌握了汉献帝的好处,只知道给自己封官,把整个长安搞得乌烟瘴气。
李傕郭汜二人在长安这一阶段,是完全没有意识到汉献帝的用处,没有意识到汉献帝对他们的统治有多么大的意义,甚至有几次,他们竟然想杀掉汉献帝,简直是愚蠢至极。也正是因为他们缺乏政治眼光,令贾诩看不到未来,所以他们最厉害的谋士贾诩,才会选择逃离他们!
缺乏谋略
虽然李傕郭汜二人在军事上表现不错,但是在其他方面,他们二人的表现就非常差了。实话说,他们二人其实只是适合为将,而不适合为帅!他们之所以能混到如此高位,完全是因为董卓一脉的高级指挥被王允在长安一网打尽了,不然根本轮不到他们指挥西凉军。幸好他们还有一个非常厉害的谋士贾诩!不过即便有高人相助,李傕郭汜二人的表现也是越来越差!
原本二人共事多年,关系还是比较好的,但是他们二人却中了太尉杨彪的反间计,开始了互相争斗。他们一个劫持皇帝,一个劫持百官,互相攻杀,闹出了一场大笑话,也正是因为这场闹剧,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看清楚了李傕郭汜二人的真面目,选择了离开二人,因为跟着他们完全是没有前途的,最终还可能招来杀身之祸!
后来汉献帝逃走,李傕郭汜深知不妙,又重归于好,来追击汉献帝,想要夺回汉献帝这张王牌,不过却被曹操率军击退,大败而逃。而自此以后,李傕郭汜二人既无谋士相助,又无汉献帝这张王牌可用,势力愈加衰弱,最终郭汜被部将伍习杀死,李傕被段煨诛杀!
李傕与郭汜的辉煌如流星般短暂,却也如烈火般炽烈。他们凭借过人的胆识与武力,一度站在权力的巅峰,掌控朝局,令天下诸侯忌惮。然而,缺乏长远的政治眼光与仁德之心,最终导致他们内部分裂,自相残杀,最终走向覆灭。他们的故事,既是乱世中武力至上的缩影,也是缺乏谋略与格局的悲剧。李傕与郭汜的厉害,在于他们能在乱世中迅速崛起,但他们的失败,也恰恰印证了仅凭武力与残暴无法长久立足的道理。他们的名字,终究被历史的洪流淹没,成为三国乱世中一段令人唏嘘的插曲。
在中国军事史上,官渡之战被塑造成一个军事奇迹的典范——兵力处于绝对劣势的曹操,凭借卓越的指挥才能,一举击败了强大的袁绍,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。这一叙事框架如此深入人心,以至于很少有人质...
在刀光剑影、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,历史舞台似乎总是被那些运筹帷幄的谋士与冲锋陷阵的武将所占据。诸葛亮、周瑜、司马懿等人的名字如雷贯耳,而一位名叫马钧的机械天才却静静地在历史的夹缝中施展着...
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,姜子牙(约前1156年—前1017年)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。他前半生潦倒,晚年却以卓越的智慧和谋略辅佐周室灭商,成为周朝开国元勋,并受封齐国,奠定了后世齐国的强...
在唐代书法的璀璨星河中,柳公权以他那如"铮铮铁骨"般的笔触,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。当后人提起"颜筋柳骨"时,那不仅是两种书法风格的并称,更是两种生命姿态的对照。柳公权的字,每一笔都像是...
在东晋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,当贵族们或沉迷清谈、或追逐权势时,一位身着宽袍的男子独坐兰亭,以一支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写下"永和九年,岁在癸丑"——这看似平常的开篇,却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最辉煌的...
魏晋之际,天下动荡,名士风流。在竹林清影之间,嵇康以孤高傲世之姿,成为那个时代最耀眼的精神符号。他不仅是玄学思潮的先锋,亦是四言诗的复兴者,更以一曲《广陵散》让千年后的世人仍为之神往。...
在汉字演变的浩瀚长卷中,一位三国时期的文士以笔为刀,在竹简绢帛间刻画出一种全新的文字气象——他,便是被后世尊为"楷书鼻祖"的钟繇。当汉隶的波磔犹在风中舒展,当行草的飞扬正于名士袖间流转...
建安年间的晨曦中,一位身着粗布衣衫的医者穿行于山野之间,他的行囊里没有金银珠宝,只有几味寻常草药和一颗济世之心。董奉,这个名字在后世成为了医德的象征,却在他生活的时代里,只是乱世中一抹...
张仲景,公元150年—219年,东汉南阳人,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,世界医史的伟人。相传汉灵帝时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。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,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,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...
当贾充命令部下成济将长矛刺入魏帝曹髦的胸膛时,溅起的鲜血不仅染红了洛阳的宫阶,也彻底撕裂了曹魏王朝最后的尊严。这位以权谋著称的权臣,在司马氏代魏的关键时刻,用最极端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忠...
他是项羽麾下骁勇善战的猛将,令刘邦闻风丧胆;他也是汉高祖悬赏千金也要生擒的“死敌”。可当生死攸关之际,竟有人甘冒灭族之险,为他向刘邦求情。只因他是季布,一个“得黄金百斤,不如得其一诺”...
伍子胥作为春秋时期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,他留给后代最浓墨重彩地一笔,不是他在政治上的卓越贡献,而是他一朝被灭满门而后逃离他国,匍匐几年,终于为全家报仇的戏剧故事。伍子胥,原本是楚国...
在中国古代历史上,有许多文人墨客因性格独特、才华横溢而留下不朽的传奇。三国时期的祢衡,便是这样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。他因击鼓骂曹的故事而闻名于世,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他的刚烈性格,也反...
朔风卷起边塞的黄沙,马蹄声如雷,撕裂了匈奴人骄横的嘶吼。元朔二年的漠南草原上,一支铁骑如利刃般刺破敌阵,为首的青年将军目光如炬,手中长刀所向,汉家旌旗猎猎飞扬。这是卫青第一次以车骑将军...
三国时期,蜀汉是一个以刘备为首的政权,与曹魏和孙吴争夺天下。蜀汉虽然地域狭小,人口稀少,但是却有一批忠贞不渝,英勇善战的将士,为了维护蜀汉的遗志,不惜与强敌抗争,甚至牺牲生命。而在后三...
《永乐大典》,这部空前绝后的超级书籍,被誉为“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。”公元1403年的盛夏,这是朱棣坐上皇位的第二年。一天,朱棣给翰林院的侍读学士解缙等人下达了一道圣旨。朱棣的这...
1352年,濠州城外的皇觉寺前,一个衣衫褴褛的年轻和尚跪在佛像前,虔诚地叩拜。他面容憔悴,眼神却异常坚定。谁能想到,这个曾经乞讨度日的和尚,日后会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——朱元璋。命运...
你能想象吗?在72年的时间里,更换了5个朝代。每个朝代平均不到15年,皇帝轮流座,乱的像一锅粥。这段历史就是五代十国。五代十国:大乱之下的分裂与求存五代十国(公元907年—979年),...
商鞅,战国时期秦国的名相,他在变法中立下了汗马功劳,却最终因政敌的陷害而遭到吊裂的悲剧命运。商鞅的生平充满传奇。商鞅之所以备受推崇,源于他在秦国变法中的卓越贡献。当时,秦国内部腐败严重...
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,许多王朝的兴衰更替都与君主的治国之道息息相关。周幽王,西周的末代国王,或许在许多人心中并不鲜明,但他的故事却是一段悲剧,承载着权力、奢华与最终的覆灭。今天,让我们走...
公元265年,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,登基称帝,建立西晋,结束了三国鼎立的乱世。这位雄才大略的开国皇帝,在位初期励精图治,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,开创了“太康之治”的盛世景象。然而,谁又...
三国演义中,王允在诛杀董卓后,不仅没有使得东汉中兴,反而是被董卓的手下李傕郭汜二人击败,使得东汉局势彻底崩坏了,导致天下大乱。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,李傕与郭汜作为董卓麾下的两大悍将,凭借...
滚滚长江东逝水,浪花淘尽英雄。在三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,孙权,这位江东雄主,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谋略,在群雄逐鹿的乱世中脱颖而出,与曹操、刘备三分天下,奠定了东吴的基业。他的...
曹魏皇位传承的风云变幻公元239年,魏明帝曹睿在洛阳的宫殿中病入膏肓,生命的烛火即将熄灭。他的目光透过宫殿的窗棂,望向那未知的远方,心中满是对曹魏江山未来的忧虑。此时,一个至关重要的决...